查看大图
See English details
作者:刘珣,刘弘等
本期共有5个栏目:本期话题、专论、教学研究与实践、学习与认知研究、测试与评估研究。
【本期话题】由北京语言大学施家炜老师主持,讨论主题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建设。择优发表第四届全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的获奖论文,以因应这一重要领域的研究需要,促进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刘珣老师围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重点探讨了专业正名、专业和学科创新、本硕关系理顺、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问题。刘弘老师对华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系十年间的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进行了系统考察,认为其选题特点符合华东师范大学“双语、双文化、双能力”的培养目标。徐从辉、郑崧老师以浙江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为例,就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挑战,包括专业定位、就业与专业的相关度、专业的核心素养等问题提出思考与建议。陈晓宁老师针对目前本科教学在语音教学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探索了6条有助于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语音教学能力的途径。
【专论】吴应辉、刘帅奇老师的文章对当前孔子学院发展中的热议话题“汉语+”和他们提出的“+汉语”两个概念进行了阐释,认为“汉语+”需要大量增加财力和人力资源投入,而“+汉语”则是基于不同行业对汉语的需求,将汉语能力作为添加性能力,以便服务于存在汉语需求的各行各业。
【教学研究与实践】李丽、吴福焕老师研究了新加坡华族学前儿童的家庭语言和读写环境现状,发现家庭中建立的读写环境氛围的作用有别于语言使用因素,可通过其他与语言无关的基础因素辅助儿童的书面语习得。张亚茹老师对留学生高级汉语综合课课程研究现状进行研究,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教材与教学模式及方法,不足主要表现在研究范围有限、研究深度不够、综合课系统性与差异性研究不足等方面。
【学习与认知研究】邢红兵老师二语产出的目的语化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基于用法的二语习得理论,从目的语参照的角度,将二语产出按照和目的语的匹配程度分为表达错误、表达偏误、表达不地道和表达地道四个层次。邓丹、邓亚玲老师从感知和产出两方面考察了西班牙学习者对汉语塞音的习得,发现初级学习者在感知上已经能够区分汉语送气、不送气两类范畴,但在产出上的准确性却比较低;高级学习者无论是在感知还是产出汉语塞音时均与汉语母语者差别不大。李姝姝对现代汉语篇章回指习得研究转写了综述,建议重视对回指理论成果的吸收和运用,将“理解”和“输出”两个角度相结合,加强回指习得研究的精细化。
【测试与评估研究】胡月宝等人以“看录像说话”考试为例,开发网络口语自主学习模式,并收集真实语料,利用质化和量化的方式初步构建新加坡中学口语评论对话体流利准确度编程系统(FA-AfL Argumentative Oral Skills Self-assessment Coding System,FA-AOSSCS), 并初步验证了该系统的信度和效度。
刘珣,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汉语教程总编审。主要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理论、教学理论、教师发展理论和教材编写理论。
刘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汉语教育。
徐从辉,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与文化传播,汉语国际传播与教育。
郑崧,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史与文化传播、非洲教育、国际教育援助。
陈晓宁,中国传媒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和普通话语音教学。
吴应辉,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院教授,常务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传播。
刘帅奇,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李丽,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儿童语言发展、双语语言教育学。
吴福焕,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研究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双语教育学、儿童语言发展、中小学华语文课堂研究。
张亚茹,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法史与汉语国际教育。
邢红兵,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学习与认知研究。
邓丹,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音学、第二语言语音习得。
邓亚玲,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
李姝姝,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学。
胡月宝,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副教授兼中文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教师专业成长、基于建构主义的教育与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书面语技能阅读与写作、信息技术辅助二语教学等。
施海燕,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前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辅助二语教学、小学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等。
陈小蕙,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亚洲语言文化学部借调讲师,南洋理工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教学。
黄冰凌,新加坡协和中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建构主义教学、21 世纪技能培养等。
乐群,新加坡协和中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建构主义教学、21 世纪技能培养等。
本期特色:
1.本期话题“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建设”,是首次以专栏的形式进行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建设进行探讨的一组文章,既有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定位与发展的宏观思考,也有对本专业学位论文选题特点的翔实分析、对人才培养高校个案的深入考察、对本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有益探索,为进一步深入探讨本领域的相关问题提供了良好参照。
2.《家庭语言和读写环境与新加坡学前儿童的华语口语与书面语能力》《基于促进学习评量的口语测评工具研究—— 以新加坡中学口语评论对话体流利准确度编程系统开发》《西班牙学习者对汉语塞音的产出与感知研究》为国别性研究,文章提供了新加坡、西班牙语言学习者的研究成果,可供对相关国家语言学习者感兴趣的研究人员与教师参考。
3.《孔子学院发展中的“汉语+”和“+ 汉语”》对当前孔子学院发展中的热议话题进行了阐释,通过该文章能够了解当前孔院发展特色与发展需求。《二语产出的目的语化问题初探》从二语产出的评价角度入手,对二语产出的目的语化过程进行了分析。
4.两篇综述文章《留学生高级汉语综合课课程研究现状与展望》《现代汉语篇章回指习得研究综述》介绍了相关领域研究现状,是进行相关研究的必读参考文献。